臺南有客家



    目前居住在臺南市的客家人口推估約有10餘萬人,雖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,但客家先祖於此發展的軌跡,在各地仍依稀可見。例如,白河區有「客庄內、海豐厝、詔安厝」、東山區有「前大埔、大客庄」、麻豆區有「客仔寮、北路客仔」、歸仁區有「客仔寮」、中西區有「大埔街」等客家相關地名與街道,皆是印證客家先祖於此開墾、定居的事實。

    客家人因各種因素,從中原地區逐步南遷,而渡海來臺的客家先祖,乃明末及清領時期,由廣東、福建原鄉移民者,散居在臺南各地。著名人物,如鄭氏王朝時期的何斌、劉國軒等。清末有台灣巡撫丁日昌,而在日人入臺統治,政權交替時期,有台灣末代巡撫唐景崧,抗日領袖丘逢甲、劉永福等,客家人在臺灣歷史上皆扮演重要的角色。雖經不同世代的更迭,迄今定居臺南的客家族群,依然承載著「好客臺南」的使命,世代傳承。

一、歷史淵源





鄭氏王朝時期

    客籍鄉親因地緣關係,追隨鄭成功來臺者甚夥。

  根據在地一些祖譜記載,跟隨鄭氏渡臺而後定居者,有簡氏家族在左鎮區拓荒開墾,建宗祠、設學校。白河區甘宅里的鄭氏家族、客庄內的張氏家族以及柳營區的劉氏家族等,隨軍屯田、開墾置家。

白河區甘宅里鄭氏家族圍籠屋群
白河區甘宅里鄭氏家族圍籠屋群
白河區客庄內的張氏家族祠堂
白河區客庄內的張氏家族祠堂



二、相關性研究


    賴志彰(2009)於《臺南縣聚落普查第一期計畫報告書》中,將原臺南縣的聚落區分為「傳統產業聚落」、「市街聚落」、「特定族群聚落」及「事業機構社區」等四類型。其中「特定族群聚落」又區分為「平埔聚落」、「客家及福佬客聚落」、「眷村」,和「特殊意義聚落」(如因興建水庫或交通開發因素的遷移村)。於臺南縣聚落普查屬「客家及福佬客聚落」分類者,挑選出具有客家屬性之血緣、淵源及認同聚落,並初步列出25處疑是臺南的客家聚落,而青山、庄內、以及甘宅三處,則屬不折不扣的客家聚落。

    1949年前後跟隨國民政府來臺的客家原鄉移民,被歸類為隨著國民黨湧入臺灣的「外省人」,因而被稱為「外省客」或「大陸客」。由於這批客家原鄉移民,多服務軍中,故多與其眷屬居住在眷村中。臺南市的眷村主要分布於「新豐區塊」以及「臺南區塊」。屬「新豐區塊」的永康區共有8個眷村,而「臺南區塊」則有42處眷村。

    根據上述,及邱上嘉(2014)《臺南市客家人口分布、聚落生活、文化環境資源調查研究計畫》,針對臺南市客家的各項資源調查,羅列整理出臺南市至少有28處「疑似」的客家聚落。

全國各縣市眷村一覽表
全國各縣市眷村一覽表